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省教育体系,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使命要求,科学统筹。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原则,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总结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012年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按照“战略研究、建章立制、督查指导、调控服务”的工作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完善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校院二级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为战略方向,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与探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狠抓落实,突出实效,力争在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改革等重点工作方面有新突破,取得实效,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取得新进展。
学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一、继续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坚持质量第一,以调整类型、加强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进一步研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发、建设,实行学校教授和企业、行业骨干相结合的双导师制。进一步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等建设专业学位培养基地,尝试与科研机构、行业部门、企业等实践部门共同参与系统设计和开设实践课程以及改革训练项目。探索在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中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评价的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三、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见的通知》(“2011计划”)文件精神,大力推动科教结合,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研究,深入推进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适应当代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局域和行业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
四、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对研究生的思想品质、科学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通过突出研究生科研导向作用,落实以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导师权利和责任,通过导师资格遴选考核、招生计划分配、导师依托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机制,实现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加强研究生 “三助”(助研、助教、助管)体系建设,探索实施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通过改革调动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建立研究生培养的高效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体系以及良好的学风建设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着力思考作为地方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校如何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进一步把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创新以“团队”、“导师组”以及联合培养等形式相互促进,提倡学科交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努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适应我国国际地位上升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需要。
六、建立体现学科特点、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按一级学科领域和专业学位类别,制定和完善学校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交流与研讨制度,通过建立研究生教育工作交流和质量定期分析、年度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动态与趋势分析报告、研究生教育信息年度分析报告、研究生教育过程和职业发展跟踪检测制度等,及时监督监控并指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各类研究生培养质量。
七、加大对研究生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培育鼓励创新、求真求实、学术民主的大学文化和优良学风,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引领;大力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浓厚研究生学术氛围,严把学术风气关。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导师和研究生组织的作用,以《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训练和引导、学术氛围的营造以及各种创新激励政策等,努力培育境界高尚、底蕴深厚、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增强研究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张志红 审核:潘紫微 邹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