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也是安徽省工程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华东地区冶金工业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院校。长期以来,学校以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培养扎根基层、适应发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近几年来,学校在不断总结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了系列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
一、转变办学观念,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校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就是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使学校快速发展,在为行业或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上发挥优势和作用。
我校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是:树立开放办学的思想,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深度与广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创新型安徽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学校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途径
目前学校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途径有五种:
一是与马钢公司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各指定一位导师与研究生“对接”,围绕能源、环保、产品制造、钢铁冶金技术等项目,提出一些涉及马钢公司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科技开发中大家共同关注的具有前瞻性和应用型的研究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二是相关学科老师充分发挥自己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
三是会计学科聘企业老总当硕导并依托校外导师单位进行的为期半年的会计师事务所专题实习的联合培养模式。会计学科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来自宝钢、马钢等行业企业财务总监等高管人员、证券行业的高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与主任会计师等。
四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研究生在企业单位进行学习实践的同时,学校围绕着人才培养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校授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向我校学生介绍工程领域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方法等。拉近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营造校园企业氛围。
五是学校积极参与省教育厅——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千人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自2009年起到2011年,先后组织选拔169名研究生参加该项目进行与企业等的联合培养工作,并制定出台了《安徽工业大学实施省“千人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长效机制。
此外,学校还注重校际之间,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的联合培养问题,开展了与张家港市人事局、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马鞍山市科技局等地方政府共同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等工作。
总结近几年与马钢公司等开展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学校在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特点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严格合作准入标准,精心挑选校内外合作导师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保证合作培养稳步进行。首先在马钢方面选择企业导师的标准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公司技术核心部门科技人员;其次在学校方面选择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并在企业长期承担课题研究的校内导师;再次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选择上是让校内导师推荐责任心较强的有意向的学生参加联合培养。
二是有目标有组织的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马钢联合培养,是双方导师围绕能源、环保、产品制造、钢铁冶金技术等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专题探索、磨合后,提出一些涉及马钢公司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科技开发中大家共同关注的、具有很强前瞻性和应用型的研究课题,然后校企双方导师再与研究生“对接”确定研究方向后,实施联合培养的。
三是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建立合作的领导和管理机制,加强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和监督工作,确保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学校与马钢联合培养工作由马钢科技创新部和安工大研究生学院共同建立了联合培养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联合培养工作。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双方导师的交流并制定联合培养工作计划,考核办法等。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起步较晚等原因,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成熟的运行机制。为了进一步做好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将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和模式的研究,通过对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构建适应我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加快和健全现阶段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有效机制建设,以保障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发展。(张志红 审核:潘紫微 邹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