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辽宁青年》刊登我校大学生爱心方舟社团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

来源:团委

2月20日,《辽宁青年》以“这样的温暖就在我们身边”为题,对我校大学生爱心方舟社团事迹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辽宁青年》曾获得“最受青年喜爱的国内十佳期刊”和“首届国家期刊奖” (祝小迁)

原文链接:http://www.lnyouth.cn/html/2012/20122/2012220_691_1.html

 

附:            这样的温暖就在我们身边

7年前,作为安徽工业大学的贫困学生,他们自立自强,创办爱心方舟社团,并从我刊得到求助线索,一直坚持扶助一个叫来香的辽宁女孩上学,直至其考上大学——尽管,至今他们都没有见过面。

当年这些好心的大学生陆续毕业了,身为“蚁族”的他们也已尽到了努力,但仍然感觉没有帮好来香,遂又打电话联系本刊。只是因为,他们想让爱心行动一直延续下去……

    一叶满载着爱的生命之舟,为了那些穷孩子,正扬帆远航!

    1989年深秋的一个早晨,一对年近花甲的农民夫妇,忽然听到断断续续的婴儿哭声。原来,路边有个粗布做的摆放平整的襁褓,襁褓里躺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被遗弃的女婴。

    老两口尽管年事已高且生计艰难,还是将女婴抱回家。他们给孩子取名来香,把她视作宝贝孙女。他们辛勤耕作两亩水田,爷爷每月还有30元抗美援朝退伍军人抚恤金,渐渐抚养大了来香。

    6岁时孩子入学了,懂事的她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来香12岁时,爷爷不幸辞世。对年逾古稀的奶奶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老年丧夫、幼孙待养,自己又体弱多病。

    起初,奶奶还能硬撑着像老伴在世时一样,每年在水田里种一季水稻和一季玉米。好景不长,奶奶下水田后感到手脚麻木,便不得不忍痛放弃水稻,每年只种一季玉米。为了维持生计,供养来香读书,要强的奶奶不得不向村委会申请低保补助。祖孙俩就这样相依为命着。

2004年,来香考上县高中。一向好学上进的她却不愿再继续读书,因为每当看到奶奶佝偻的身躯蹒跚的脚步,看到奶奶因抱不动玉米秸秆多次摔倒,看到奶奶去捡野核桃从山坡上滚下来的情景,她觉得自己读书就是在犯罪。来香不再读书的要求,却被奶奶坚决否定了。

    来香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了帮奶奶减轻负担,她舍不得花钱,还通过控制饭量来节省开支。与此同时,她写了两封求助信,一封写给当地县政府,另一封则寄给了同学间经常传看的《辽宁青年》。

    给县政府的信没有回音,杂志社也没有直接给予回复。不过,来香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社团的挂号信。原来,这是一群在校大学生自发创建的以收集饮料瓶、废报纸等废品,并将变卖所得施助优秀贫困学生的公益社团。该社团在和《辽宁青年》联系了解贫困学生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来香的求助信,愿意为她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来香眼含热泪地收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爱心捐款——500元。虽然不多,但在学校鉴于她家境困难为其免除了学费的情况下,用于补贴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已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了。

    此后,爱心社团结合自身能力,每学期为来香提供400-700元不等的生活费。感恩的来香一方面为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她深知这些钱是大学生哥哥姐姐们靠收集废品一分一角积攒起来的——在尽量节约每一分钱的同时,她也坚定了努力读书成才,将来像他们一样帮助更多人的决心。

    来香终以高于当地本科录取分数线34分的成绩,被辽东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来香和奶奶流下了五味杂陈的热泪,爱心社团的成员们也兴奋了好几天。

    高兴之余,大家又忧心起来,毕竟大学费用要比中学高得多。祖孙俩种玉米的收入和低保补助加起来一年不足2000元,无疑是杯水车薪。爱心社团这边,由于当时饮料瓶价格只有几分钱,一年总收入仅2000元左右,且爱心基金的资助对象主要是需求金额不大的中小学生,眼下还有一些孩子需要帮助。这种情况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对于一个贫苦出身的农村孩子而言,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好比拿到了改变命运的通行证。在这个节点上,无论是要强的奶奶,还是自幼坚强的来香,再或是帮助她的爱心社团的大学生们,都不愿意在学费的困难面前止步。

    为了筹集学费,来香在县城找到一份卖冷饮的临时工。一天12小时,她认认真真地埋头干活。一个月下来,好心的雇主在300元工资基础上加了200元提成和奖金。数百小时的辛劳只换得区区500元,却足以让苦难中的来香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自豪最幸福的孩子。第一次靠双手挣到钱的她兴奋地给爱心社团打了个电话,第一句话是,“哥,我挣钱了!”最后一句话是,“我这就去给奶奶买补身体的东西!”

    如何既能帮助来香读大学,又不至影响社团的正常发展呢?正读大四的社团创办人姜理想做出决定:停止社团对来香的资助,来香的大学费用由他个人帮助解决。

    这个社团创办人应该是个富二代吧,否则怎会有这样的底气?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姜理想初入大学报到,身上只带了200元钱——他也来自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社团的创办正是他基于自身困难由感而发,想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大学梦——也许很多人都不会为地上的一角钱驻足甚至是犹豫一下,但对于那些趴在小板凳上连铅笔头都要省着用的孩子来说,一根新铅笔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更重要的是,如果一角钱的数量足够多的话,人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

    姜理想之所以能够克服大学高昂费用的困难一步步走下去,靠的是“自强,乐观,学校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赶走一个好学生”的精神理念以及“办助学贷款,拿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实际操作办法。

    来香尚未开学前,姜理想向几家政府慈善协会、报刊媒体写了几封求助信。遗憾的是,所联系的单位不是没有回音就是沟通无果。

    寻求社会支持的办法暂时行不通,他建议来香先去学校报到,入学后以家境极其困难的事实请学校帮助减免学费。为保障来香的基本生活,他决定缓交自己的学费,挪用一部分助学贷款补贴来香。

    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同意减免姜理想的部分学费,并为他安排了勤工俭学岗位。争气的来香也拿到了奖学金,再加上姜理想每年近3000元的资助补贴,来香最终于2011年7月顺利毕业。

    8月,来香被辽宁大连一家软件公司聘用,开始了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实习工作。国庆节,来香清点完1000多元的实习工资,怀揣着对家乡的思念,带着给奶奶买的补品踏上了回家的汽车。

    生活不是童话,厄运似乎更爱折磨苦命人。在来香准备返回单位的前一天,奶奶突发脑血栓。来香一边要求医生用最好的药救奶奶,一边日夜守在奶奶床边默默流泪。

    经过抢救,奶奶3天后醒来了,但整个右半身完全失去知觉无法动弹,甚至连咀嚼功能也丧失了。据医生诊断,奶奶的左脑几乎全是血栓,需要先住院治疗一个月以稳定病情。护理得当的情况下,半年到一年的疗养后,奶奶有恢复右半边身体知觉的可能,但站立并恢复自理能力的希望较小。得知奶奶病情如此严重,来香终日以泪洗面——本想努力让奶奶过几年好日子,没想到她的身体却等不及了。

    困扰来香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费用。刚工作实习两个月,对于突如其来的每天600元的维持治疗费用,她完全没有准备。尽管自己有1000多元实习工资,尽管社团创办人姜理想给了3000元,尽管同学间也帮忙凑了2000元,但只够不到10天的费用,剩下的20天和后期护理的费用怎么办?

    这是一个朴素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辽宁本溪市桓仁县沙尖子镇二道阳岔村。文中的农民夫妇,爷爷叫曹俊青,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国家作过贡献的老兵;奶奶叫韩秀英,一个朴实善良的农妇,和她的丈夫一起在其他同龄人安享晚年的时刻,倾尽余生心血挽救了一个弃婴,并将她培养成才。这个名为来香的女孩,是一个坚强、乐观、上进的女孩。

    文中的爱心社团为安徽工业大学学子爱心方舟(QQ群179486407,博客网址http://hi.baidu.com),是该校学生基于“一个废瓶,一角钱,一支铅笔,一个贫苦孩子的微笑,两个废瓶,三个废瓶……一个读不起书的孩子的命运将可能因此而改变”的理念成立的公益社团。它以“务实奉献”为灵魂,紧紧围绕“救济贫困学子”的任务核心,以收集饮料瓶、废报纸等废品并将其典卖所得用于施助为主,努力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向困难中的学子们伸出援助之手。

    从2004年社团成立至今,该社团收集废旧物品248次,集得饮料瓶约147780个,废旧书报纸、书籍等约3230斤,衣服等生活用品1700余件,此外,接收广大同学和社会热心人士捐款1001.5元,支持、求助、慰问信件70余封,共筹得爱心基金16588.22元。在对外资助方面,社团成功资助优秀贫困学子30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700余元,捐出衣物书籍等生活学习用品1500余件,为传播和强化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人文关爱”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团力量生生不息,近期又新招了102名大一新生会员。

    作为真实故事的第一见证人,7年来,26岁的姜理想从求学时的安徽到工作时的广东,一直关注着辽宁女孩来香并将爱心付诸行动,目的有二:一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和学习曹俊青与韩秀英二老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他们让爱心方舟人更加坚定了乐于助人的信念,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以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二是现在奶奶韩秀英正躺在病床上忍受病痛折磨,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来香尚且无力应对,不知能否有读者朋友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奶奶刚住院时我真的很无助,接受不了。姜哥远在广东佛山工作,工资不多,当地消费却很高。我知道他刚刚结婚,连房子都还没有着落,还能这样一直安慰我、帮助我,最近他又资助了我5000元。一时间千言万语,让我不知说什么好。同一病房的人也教我怎么照顾奶奶,真的很感谢大家!”目前奶奶已从本溪市桓仁县人民医院出院,来香从村里雇人专门伺候她。为了多赚钱帮奶奶康复治疗,新的一年,来香已奔赴工作岗位,相信温暖的力量能够激励她一直向前……

     [编后]:为了刊发本文,我们想让社团创办人姜理想提供一张本人照片,他却笑笑地拒绝了,“我真的没做什么,能帮就帮一下。只要那些受助的穷孩子好好成长,我就很满足了。”

    2012年的春天即将到来,同是苦孩子的他们,7年里所营造出的故事里的温暖,仿佛一种无形的力量,安抚着我们的心,教会我们如何爱人,明白生命为何而存在。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

新闻热线:0555-2311704

E_mail:xwzx@ahut.edu.cn

浏览总数:

今日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