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2006年暑期,我校建筑工程学院50多名师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自今年4月份建工学院在东至县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来,先后组织50多人赴东至县6个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及暑期实践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地热烈欢迎。
东至县地处皖南偏远山区,又面临高温酷暑和农村生活条件的制约等困难,尽管是假期,学院的很多教师毅然积极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近200同学报名甚至托老师说情要求参加实践工作队。最终,由学院党政领导、两位系主任、3名博士、8位硕士生及45名精挑细选的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实践工作队很快排定,其中有三位新婚而未度假的青年教师。
七月流火,热浪灼人。满载着队员、仪器设备和安工大人一片奉献情怀的大客车于7月20日早晨6点30分准时开出校门,奔赴东至县6个村的工作地点。车行如飞,沿途到达各点队员们就被丢在工作地,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热烈欢迎。这情怀、这盛情宛如东至7月的天气,使人铭记在心。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全县下辖29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56平方公里;境内有舜耕山,传说为舜耕之地,尧访问舜时由此渡河,河水荡漾,绵延至今,起名“尧渡河”,县城也遂称“尧渡”,自古东至县就有“尧舜之乡”的美誉。襟江带糊的“尧舜之乡”,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仍然较为贫困。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声中,在东至勤劳朴实的人民努力下,“尧舜之乡”必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典范。
为了做好测绘与调研工作,临行前队员们经过了严格的集训,建工学院院长蔡建安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家的小城镇大战略的“三农”问题解决思路,重温了“十一五”规划中的有关精神;讲解了规划的性质和编制要求;徐士代博士介绍了第一期兰田村的工作成果和工作模式;张文艺、谢胜华老师讲解了村镇规划测量原理、草图绘制及工作方案、目标和要求,等。并且进行了测量实践演练。学院还就实践工作队的组织形式、个人安全与纪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东至之行做了思想、工作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的精心准备。工作队每位队员均配备了防暑降温、防止蚊虫叮咬等物品。
根据东至县城建委的协调安排,实践队分布在北起大渡口的新桥村,南到临近江西的泥溪镇隐东村的各点展开工作。队员们吃住在农家,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7点钟返回住处,披星戴月认真开展测绘、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临时组建的流动测绘队,将全站仪扫遍了6个行政村的每一个角落;各工作组用水准仪测遍各村的沟渠路巷、房舍猪栏等有形标的物;他们还走村串户与村民聊天、和村干部座谈,广泛开展调研,填写各种调查表格,掌握一手资料,就连中午吃饭还要开碰头会,为规划编制工作打基础。
在工作中,6个社会实践工作队的组长身先士卒。钱付平,暑期前刚刚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家未安定就率6位队友进驻东至官港镇许村农家。百年许村四面环山,有潺潺溪流穿村而过。山路蜿蜒,进村后手机就失去信号,是一个交通和通讯极不便利的古老村落。他们走遍村子的山脚谷地,测准每一座房子的位置、标高;询问、研读并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考察村子的现状和旅游资源,为规划编制工作准备一手资料。胡九如和他的5位队友住进与毗邻江西偏远的泥溪镇隐东村,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经过他们的手正在测绘更美好的未来!还有4位女组长,其中一位家来自山东的博士,刚刚到安工大工作就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起早贪黑、头戴草帽的她谁又能看出是一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女博士呢?还有一位年轻的女硕士顾不上新婚度假,率6位队友住进胜利镇江心洲移民村;另外两位女组长也都表现出安工大巾帼风采,即使有水土不服,仍笑答这是“东至的水土养人”。此情此境,让学院带队的领导和广大村民们对她们竖起了大拇指。
实地测绘工作结束后,队员们满含惜别之情告别东至的父老乡亲,热情盛情的村民准备了丰盛的答谢宴,还准备了当地的西瓜让队友们带回马鞍山。告别了东至的乡亲,告别曾洒下汗水的青山绿水,今年盛夏的一段日子,让一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味到山野民风的淳朴,体味到无私奉献的快乐。
返校后,队员们在学院工作室又紧张有序的投入到资料整理与规划方案草拟工作中,就连中午也边吃盒饭边研讨问题,没有一个人言苦说累,队员们急切地希望在前期测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思路,编制规划文本,绘制规划方案图,用自己的学识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将自己的一片痴情呈献给“尧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