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十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全校选修课与必修课、系列心理讲座、影片赏析、心理干部培训等课堂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我校形成了课内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打造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构建较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学到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中心除为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门必修课外,还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心理健康影片赏析》、《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与生活》、《投资心理学》和《人际交往心理学》9门全校公共选修课,并为部分研究生开设了《教育心理学》、《青年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4门课程。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在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心理健康讲座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与心理健康课程相比,心理讲座更具针对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灵活选择特定主题并及时开展。每学年,心理中心都要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系列心理讲座(内容涉及入学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涯规划4个主题)以及不同年级的“我的大学生活”和“我健康、我快乐” 为主题(内容涉及人际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恋爱心理、生命与死亡、择业心理等)的系列心理辅导讲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还有针对女大学生的女性心理讲座、对学生会或班级学生干部的专题讲座、针对特殊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干预讲座等。
从2006年开始,针对新增设的学生会心理教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我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委员培训课程,每学期开展六次以上专题培训,内容既涉及心理委员和心理教育部工作职责与工作方法,同时,仿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大纲要求,选取相关主题来丰富学生骨干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他们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能力。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实践教学
中心自成立起,便不断的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户外拓展训练、心理剧汇演、心理沙龙,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征文、主题班会等等。实践教育活动一般由心理中心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并亲身参与、心理健康骨干学生辅助实施,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而选择主题,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同时,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中完善人的整体人格。
从2012年起,根据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我校在为大一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学中,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结合起来,淡化课堂内教学(6学时),突出实践课程教学(26学时),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心理健康常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觉察、自我探究、自我调整。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化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课堂教学考核与实践课程考核同时通过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从而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并懂得何时寻求必要的心理帮助。(俞超 王军 已核:陈选华 夏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