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版用了四分之三左右版面的篇幅,以“社团如何成为大学生成才的摇篮——对话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兰玉杰”为题,登载了校党委书记兰玉杰的访谈报道,并以“小小饮料瓶铺就的八年爱心路”为题,聚焦了我校学子“爱心方舟”社团事迹。(宣传部 团委)
网站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6/18/content_71562.htm)
附:
社团如何成为大学生成才的摇篮
——对话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兰玉杰
日前,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揭晓了“中国好人榜”名单,安徽工业大学“爱心方舟”协会被推举为“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本期对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就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的话题进行了访谈,并聚焦“爱心方舟”的爱心故事。
■本报记者 李薇薇
记者:目前许多大学生自愿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以期望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增强和培养自身综合能力。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展,大学学生社团发展也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
兰玉杰:近年来,大学对学生社团的规划更加体现“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社团的发展方向从偏重量的积累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社团工作的定位更加突出社会服务职能;社团的组织形式呈现出由过去的兴趣型、人文型为主向兴趣型、人文型、科研型和公益型并重转变的趋势……可以说,大学生社团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表层,而是更加注重以创新精神、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内容充实学生社团的文化深层。
目前,我校共有学生社团76个,80%以上的在校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社团。除了“爱心方舟”协会,大学生知识产权协会开展的“每日一设想”、“专利培训班”、“创新的价值大赛”等活动,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影响,被评为“全国环保公益活动优秀社团”,首任会长李智虎曾获“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记者: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人际交往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风气和氛围。
兰玉杰:当代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想表达更为自由,行为方式更加趋向自主,对校园文化产品的选择性也随之增强。我校针对社团的特征和大学生特点制订了引领社团发展的基本方法:尊重主体地位,层级循序渐进;体察时代特征,拓展网络渠道;了解青年需求,教育融入服务;关注青春偶像,坚持榜样领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各社团性质分明,文化艺术类社团以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见长,理论学习型社团重视理论的提升与探索,学术科技社团重视学术科技的创新和实践,兴趣爱好型社团聚集各类有着丰富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的学生,公益性社团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
记者:有专家指出,日渐庞大的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对社团及个人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如何应对?
兰玉杰:虽然我们鼓励社团自我运行,自主发展,但我校在支持社团发展上做到了“四个到位”:制度保障到位,阵地保障到位,经费保障到位,师资保障到位。
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从学分、场地、指导老师等各个方面对社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一是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完善社团注册与注销、活动审批、引进社会资源等管理工作。二是专门安排社团活动场所。所有学生社团均可申请免费使用校内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场地。三是坚持社团导师制,给每个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四是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素质学分考核体系。
近年来,学校还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对有创意、有特色的社团活动项目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推动社团活动创新,提高社团活动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解决了社团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引导社团向提高质量、提升水平的方向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由于学生社团所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一些高校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这方面有什么管理经验?
兰玉杰:对于社团的管理,我们坚持:
一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按照“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加强学生社团制度建设。
二要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应建立“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社团干部培养工作格局,按照“实践教育、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培训理念,通过社团骨干训练营、会长论坛等形式,实现社团干部培训的日常化。
三要加强社团自身文化的建设工作。社团要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鼓励学生跨院系参与学术文化活动,在多样化的文化熏陶感悟中开阔视野、增加见识,进而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素质。
记者:如何运用社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兰玉杰:对于大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既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内化于心,真学、真懂,更要让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真信、真用。
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情境和良好氛围。比如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是拥有会员近万人的社团,志愿服务内容涉及智力扶贫、环境保护、义务献血等十几个领域,连续两次荣获“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通过形势报告、入党启蒙讲座、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把社团建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基地,建成爱国奉献、改革创新的实践园地。
兰玉杰简介:
教授,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安徽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小小饮料瓶铺就的八年爱心路
■通讯员 汪盛颜
周一中午12时,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通信091班的王婷吃过中饭,便和学校“爱心方舟”协会的会员分散到食堂、宿舍,回收废饮料瓶。一个小时左右,大家来到了集合地点,每个人手上提了满满一袋子的各式饮料瓶。 “经过清点,今天回收了350多个瓶子,等会外面废品收购站的人就过来运走,1毛钱一个瓶子。”王婷笑着说。
大学生怎么成了“破烂王”?在安工大,提起这个坚持了8年,靠回收废饮料瓶献爱心的社团,2万多名大学生无人不晓。
七年的爱心延续
2004年9月的一天晚上,“爱心方舟”协会首任会长姜理想在图书馆阅读《辽宁青年》时,得知了一个叫来香的辽宁女孩悲惨遭遇。来香出生不久便被父母遗弃,一对年近花甲的农民夫妇在路边捡到了她。来香12岁时,收养她的爷爷不幸辞世,来香跟着患病的奶奶相依为命。2004年,来香考上县高中,可一贫如洗的家无钱供其上学,来香只好向当地媒体《辽宁青年》求助。
姜理想他们很快通过《辽宁青年》为来香汇去了协会成立后第一笔爱心捐款500元。此后,“爱心方舟”协会成员结合自身能力,每学期为来香提供400元至700元左右的生活费。
3年后,来香以高于当地本科录取分数线34分的成绩,被辽东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来香和奶奶流下了热泪,“爱心方舟”的成员们也兴奋了好几天。
高兴之余,协会的成员们又忧心起来:来香大学费用要比中学高得多,回收饮料瓶一年仅有几千元左右收入,眼下还有一些贫困孩子需要帮助。如何既能帮助来香读大学,又不影响社团的正常发展呢?已读大四的姜理想作出决定:停止协会对来香的资助,来香4年的大学费用由他个人帮助解决。
其实,姜理想也是个地道的从山村来的贫困生,靠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维持学习与生活。从2007年至2011年,姜理想省吃俭用,每年省出近3000元资助来香,默默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品学兼优的来香于2011年7月顺利毕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爱心路上的“规定动作”
这几天,现任的会长王敏和几个学生骨干就在规划着暑期即将开展的活动:联系一处贫困乡村,进行贫困儿童生活状况调查并提供爱心帮困;请市妇联联系周边地区留守儿童,以开展义务家教;准备一台小型晚会去佳山敬老院慰问……
“六一”这天,协会的成员们来到当地儿童福利院看望智障儿童。他们教这些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算术、画画,并陪他们做游戏。这些被一些人所“遗忘”的孩子,就是学生眼中最可爱的人。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也是他们经常慰问的对象。帮老人们梳头、剪指甲、捶背,和他们拉家常,说话,成为了“爱心方舟”协会成员的“规定动作”。
协会成员王进还记得第一次去敬老院给80岁老奶奶过生日的情景。
爱心方舟的十几位学生手拉手,捧着生日蛋糕,一起为老人祝寿。祝福的话语洒满了整个小屋。一张张笑脸在摇曳的烛光中,显得格外动人。操劳了一辈子却很少过生日的老人开心异常。
通过8年的“爱心之旅”,成员们认识了因贫困面临辍学的河南林州市的马和梅,认识了父亲去世、每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南京市江宁区的周凡,认识了“经常被饿”的胡兵,认识了远在甘肃、急需换肾的王云龙……这些贫困学生从此成了他们共同的“弟弟妹妹”。这些“弟弟妹妹”除每月能收到汇款外,还能收到“哥哥姐姐”的来信,里面充满了爱与鼓励。
一直支持“爱心方舟”协会成长的安徽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窦贤琨说:“他们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探索了一条大学生道德实践新路。”
在爱中成长进步
该校材料学院2010级学生赵艳雪来自内蒙古,全家6口人仅靠几头牛羊维持生计。小赵每月生活费只有二三百元,从不乱花。她坚持捡拾饮料瓶,并在学校餐厅打工。虽然贫困,遇到困难的同学,她却慷慨解囊,去年她为生病的同学捐了300元。她说,只要有爱,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电气信息学院的潘强生长在城市,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进入大学、加入“爱心方舟”协会后,回收饮料瓶、慰问老人和孤残儿童、义务清扫校园,每项活动他都抢着参加。在最近的班干改选中,他以高票当选班长。
部分已毕业离校的原协会成员,步入社会后仍保持关心他人、热心参与公益活动的良好品质。“爱心方舟”协会首届会员刘自海在中学时脾气较为暴躁,经常惹是生非。通过大学4年的爱心奉献,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毕业时顺利签到一所高校当老师,在他的倡导下该校也成立了爱心协会。现在马鞍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原协会成员王婷说:“爱心社团的经历使我体会到,爱人之心越真挚,心态就越平和。”
“其实我们从‘弟弟妹妹’身上学到的,远比我们付出的要多。”王敏说。她无法忘记,去年爱心活动中结识的湖北高中生李某,在获得300元资助后,还从中拿出200元分给正在上初中的堂妹。王敏说:“我们给予他们的只是希望,他们教会我们的是坚强和永不气馁!我们在献爱心的同时,也在不断收获着成长和进步。”
在“爱心方舟”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个会员。随着协会影响的不断扩大,第二年就有近百个学生加入。8年来,先后有近千名学生加入“爱心方舟”协会。人员变了,但社团服务学生、扶贫济困的传统没有变。8年来,协会共收集废旧物品数百次,集得饮料瓶约20万个,废旧书、报纸等约3230斤……筹得爱心基金数万元,资助优秀贫困学子30余人次。
随着社团规模的扩大,该协会逐步实行规范化运作,建立了理事会,下设各部,分别负责旧物义卖、义务支教等各种活动的开展。目前,该协会还与当地一家4S汽车连锁店联系,尝试接受社会捐助,扩大受助对象。他们还计划与全省高校和部分慈善机构形成互动机制,更好地开展扶贫济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