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携手开展“思政绘光影,实践探文明”主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艺术与设计学院近百名同学在马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林忠心,艺设学院视觉艺术教育党支部书记李林森,马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室主任邱浩及艺术与设计学院谢茜老师带队下,围绕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活动中的素材,开展“手绘地图”创作和“场馆里的思政课”配套视频拍摄活动。
5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文化创意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组织近30名学生走进光大环保能源(马鞍山)控股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实践之旅。

在公司会议室,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垃圾处理专题片。影片中,垃圾从产生到分类、运输、处理的全过程直观呈现,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处理不再是简单的填埋和焚烧,而是一项充满高科技含量和环保意义的系统工程,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处理模式一下子让大家惊叹不已。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公司内部,实地参观垃圾处理全流程。堆积如山的垃圾在先进技术的处理下,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废渣经过特殊处理后变废为宝,用于建筑材料等领域……从垃圾的接收、焚烧发电到废渣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环保产业的科技力量和绿色发展理念。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着关键信息,不时向工作人员提出问题,积累创作素材。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光大环保能源(马鞍山)控股有限公司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公司通过不断引进和创新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高效的垃圾处理手段与环保设计工艺流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也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社会责任感。
5月20日,60余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之旅。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凌家滩文化宣传片。凌家滩遗址作为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大家心驰神往。那神秘的祭祀场景、精美的玉器文物、独特的社会结构,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大家被凌家滩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深深震撼,对这片古老的土地充满了

同学们重点参观了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探源馆和新开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文物,如玉龙、玉人、玉鹰等大量的玉器,以及石器、陶器等,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生动地展现了凌家滩先民高超的技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明成就。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察每一件文物,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记录资料,不时驻足交流,分享自己对文物背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参观,同学们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自觉意识。

随后,同学们还来到陶艺馆,亲身体验陶艺制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手中的陶土塑造成各种形状,感受着古老陶艺的独特魅力,体会凌家滩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

此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力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视觉传达设计221班王彪:踏入光大能环公司,眼前的景象颠覆了我对垃圾处理厂的刻板印象。厂区绿意盎然,徽派建筑与现代设施相融,宛若生态园林。透过玻璃幕墙,数万吨生活垃圾在密闭仓内发酵,却没有一点异味——这得益于先进的“负压技术”和烟气净化系统,将有害气体焚烧处理,最终排放的烟气洁净无害。 此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守护绿水青山,需从点滴践行开始。
视觉传达设计222班於信子:站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我仿佛听见了5000年前的凿玉之声,那些精心雕琢的玉器,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先民们用智慧与自然对话的生动见证,每一道纹饰都镌刻着他们对天地的理解,每一件礼器都承载着原始宗教的庄严。凌家滩遗址像一本打开的历史教科书,让我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源头那份质朴而深邃的智慧。
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将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实践课堂相结合,以及两院教师协同授课的方式,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更有内涵、更加生动有趣、更富有实效。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不仅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还能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邱浩认为,此次“场馆里的思政课”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了思政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李林森则认为,通过实践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创作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林忠心表示,希望下一步两院将继续深化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希望同学们结合专业课程实践,进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手绘地图”及文化创意产品创作,以优秀的课程作品巩固实践成果。二是将进一步合作拓展实践基地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展示更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特色成果。三是鼓励教师团队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共同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撰稿:李林森 审核:林忠心 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