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要闻院部动态媒体关注学校主页管理登录
今天是: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页>安工大人>正文
做人 做事 做学问-----记省先进工作者、安工大教授王建军
2010-09-14  

日前,省政府对我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成绩显著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安徽工业大学冶金与资源学院院长王建军教授被授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内中央、省属高校共有10人获此殊荣。

王建军教授,1955年出生,1975年入党,1982年毕业于安工大冶金工程系,1999年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冶金与资源学院院长。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与奋斗,王建军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获安徽省《百万职工跨世纪工程》功臣,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入选安徽省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及“2001—2004年度马鞍山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王建军为该获奖项目主要成员),同时获全国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潜心教学科研、德育育人、真实生动的学者形象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教德:立学之本

     王建军酷爱教学,爱护学生,但他对学生爱而不溺,他总是先教学生“做人”之理,再教学生“做事”、“做学问”之道。他在踏入教学工作伊始,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先后认真阅读了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自觉探索适合于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自己动手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过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传授教科书上理论知识的同时,他注重传授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新的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每学期都为大学生开设“博士论坛”,在每学年各层次的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都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选定论文题目,按毕业论文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文献调研、毕业实习、制订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处理实验数据、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毕业论文、翻译外文文献、预备答辩、正式答辩等主要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得到了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文字处理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现。

王建军教授1996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4名,现指导6名硕士生。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4人的学位论文都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近五年来承担了冶金反应工程学、冶金过程传热数值计算等3门研究生课程,同时也承担了冶金传输原理等2门本科生课程,指导了二十余届本科生的结业,指导的本科生中,有10多人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

     王建军经常说,没有品德而只有知识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有才华、有知识、有创造性思维,但他们不诚实,不关心他人和集体,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没有责任心,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在他看来,教师教学,重点在育;学生学习,重点在“习”,学生要自己想学习,学会学习。这里的“习”,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预习、复习、实习,还更主要的是践行、修品、养性、涵泳、磨砺等意义。王建军整天都在忙碌着,然而无论多忙,他和学生们总保持着联系和沟通。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师生之情却历久弥深,亲密无间;这种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挚情,恐怕只有那些真正爱学生并全身心地投入真情的教师方可收获到。

教材:传道之源

    王建军一直认为,教师要讲好一门课,必须掌握这门课程深厚的基础知识,领悟讲授课程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广博知识,还要对这个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有深入了解。而这些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便是教材,因此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倾注满腔心血进行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1998年他主持了《冶金传输原理》教改工作,该课程获得了学校教改三等奖,2005年又获安徽省精品课程。他还编写出了适合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冶金概论》,受到学生的好评。他还承担了教育部教改课题“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子课题冶金工程专业素质教育改革课题“冶金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积极筹建了冶金工程专业仿真实习基地,2000年该教改项目获安徽省教育厅教改三等奖。下厂实习时,他结合课题教学,参与编写内部教材,并着手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普及,王建军又把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展现出来,出版了《中间包冶金学》专著。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热爱,没有对事业的执着,王建军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

教学:授业不倦

王建军说:教学是一个‘无底洞’,甚至穷其一生精力都不一定能做到完美。专业课具有综合性强和贴近生产实际的特点,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处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应当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营造出一种综合性知识应用的氛围,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素质培养。

   在他看来,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系统地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大学教师的特点是理论性和科研实践一样不能少,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本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大学教师的特长是在比较高的知识层次上教授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中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职业技能。现在学校实行选课制,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时间少了,学生课外学习比例增加了,学习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育教学的难度,这种变化有利于大学教育由统一教育向个性化发展过渡,培养出既有共性又各有所长的人才,但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好比较充分的课外时间结合自己特点进行学习,发展学生个体的特性。

科研:创新求进

王建军看来,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取得“满堂彩”的同时,在科研上他也不断创新求进。

自2000年以来,王建军先后主持2项863等国家级科研课题、主持与参与了2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钢铁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项目,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出版了《中间包冶金学》专著,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

1995年,他承担的马钢三钢厂“板坯连铸结晶器拉漏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自行开发了一套结晶器漏钢预报系统,每年为工厂产生250万元的经济效益,并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王建军1996年承担了原冶金部重点课题“中间包非等温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数模研究”,独自开发编写了一套大型三维计算机软件,以及流场与温度场耦合计算软件;设计了热态水模试验,经专家鉴定这两方面国内领先;在连铸中间包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王建军与马钢公司签订“马钢车轮钢圆锭大型夹杂物研究”联合攻关课题,共同进行车轮钢的大型夹杂物攻关。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与研究,最终很好地解决了车轮钢中大型夹杂物的废品难题。

2002年,王建军承担了马钢“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项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创新了工艺过程物流管理,实施了“时刻表式的作业计划”,确保高效全连铸生产工艺路线的畅通,使铸机作业率由65%提高到87%。该模式在全连铸生产中应用属于国内首创。同时对引进的原有工艺及设备进行了改造、创新后,使铸机达到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水平,铸机的年产量由63万吨提高到110万吨。

2005年,他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加了马钢公司国家98技术创新项目“高质量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该项目对国内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进行了系统开发研究,对国内首次引进的近终形异型坯连铸和H型钢万能轧制设备和技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了H型钢产品生产系统集成创新,形成了国内首条年产120万吨高质量H型钢生产线。该项目具有多项知识产权,获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取得25项技术秘密,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了完整的H型钢生产的成套关键技术。该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

成功的背后是太多的付出。在担任冶金学院主要领导6年来,王建军努力加强冶金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冶金工程学科成为安工大的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连续三年来,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立项、科研经费及论文数量等逐年增加,水平不断提高,使安工大的冶金学科在国内同行业中已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准备教学评估和申博材料,经常起早贪黑地加班到深夜。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说“没办法,事太多了”。这种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大家深受感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在王建军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认为,要耕耘才有收获。坚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尽管不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一定能无愧于一生。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管理中心  新闻热线:0555-2311704   E_mail:xwzx@ahut.edu.cn   

浏览总数:
今日浏览: